_交易为王的时代---乱说乱话
clash官网 clash for windows clash
首先向这里以及国内,国外所有做交易员的朋友们致敬,因为你们是勇敢的一群人。听在国内做这行的朋友说国内再大的银行作交易员是不给提成的,那么你们就更值得尊敬了。
发这个帖子的目的纯属吹牛乱侃,所以没有什么逻辑,欢迎朋友们多搅和。
自我介绍一下,我是一名光荣的技术员,又叫做定量分析员,为一家银行的奇异衍生金融工具交易小组工作,因为这个圈子很小,就不说具体是什么产品了。我们小组人不多,十多个人,是世界上大大小小成千上万个交易小组中普通的一个,但是我们的能量还可以,每年创造的利润可能是国内某些中小城市一年的GDP,我们的最小交易单位是百万,后面可能是美金,英镑,欧元等等。组里的每个人都是博士毕业生,平时相处和所有公司都差不多,但是我们为了好说话都是排排坐,组长就坐在头里,我就坐在尾巴上。
曾在这里看到一些朋友说高盛啊什么的公司只会耍嘴皮子,不会交易,投资银行都是皮包公司,只会收买高干子弟赚钱。他们看到的可能不全面。作为全球最大的prop trading house,高盛的主营业务就是交易,业内有句玩笑话,Goldman is a big hedge fund with investment bank appearance,原句差不多就是这个意思,我个人认为他们的交易员应该是世界最强的。绝大部分投资银行在中国只有代表处或者极少量公司金融和资产管理部分,没有交易,所以这些朋友可能没有机会了解。也有人说高盛的首席执行官去年拿了4800万美金年终奖世界最高,其实不然,高盛自己最高的也不是首席执行官,比如高盛伦敦的交易员Ben Brahim在2003年就拿了至少税后5400万美元,还不包括没有兑现的期权,而伦敦的税率是40%。2005年美国华尔街的对冲基金经理James Simons拿了15亿美金的年终奖。2006年伦敦金融城的对冲基金TCI的Christ Hohn拿了3亿美金,却只能在金融城年收入排行榜排区区21位,上榜最后一名收入是税后5000万美金。这些基金经理实质上就是交易员。
另外一方面也有朋友喜欢动不动就把高盛的平均年终奖55万美金拿出来做论据也不合理,比如Ben Brahim当年工资就相当于他们公司里1100名员工的收入之和,而去年高盛的清洁工年终将大概是1万到1万5千美金而已(搞笑一下,当然清洁工不该包括哈)。
说这么多乱七八糟的就是想说一件事,交易为王的时代已经来临。随着基金大发展和private equity(不会翻译)以及风险投资基金的雄起,他们的力量已经发展的令人恐惧的地步,比如最近的荷兰银行兼并风波就是因为股东之一的对冲基金要套现导致的。作为这些基金的主要牟利手段的衍生产品交易就变得越来越重要,越来越危险,以至于现在各大金融监管机构也联合起来开会限制对冲基金,private equity和风险投资基金的发展。而且因为普通流动性产品的spread(又不知道如何翻译)多年来一直变得越来越小,大家都在追求收益率高的奇异产品的交易,比如Ben Brahim的交易策略据说连金融城里能完全了解的人都不多。而伴随交易而来得高风险也越来越厉害,去年几个大的对冲基金连续倒闭,以及高盛和德意志银行都曾遭受的自营业务亏损,荷兰银行和德累斯顿银行自营业务的关闭,以及最近的西德意志银行的巨亏都是例子。现在的基金已经强大到了可以吃掉百年老店的投资银行的地步了,投资银行有时为了和基金抗衡和竞争而进行的这些高风险交易都是很令人担心的,一步不慎就会被基金和别的银行群起攻之。
也有的国内的朋友因为国内定量分析的极度缺乏和一些比较过时的关于交易和定量分析的国外言论,就片面的把定量分析摆在交易的对立面上我觉得也是不正确的。现在真正做单纯equity和plain vanilla的交易赚钱已经不像以前那么容易了,这是因为法规越来越全面严格,信息流通越来越快,像雷曼兄弟公司当年所谓的"燃烧的法拉利”那样赚钱的一帮人会越来越少(最后那5个家伙不是也没有跑掉),现在连各大基金公司也越来越要求招定量分析能力强的博士生,定量分析员工资年年升高,5年经验的可以拿到平均70到80万美金(这是两个大猎头公司的结论,我个人认为没有那么高,但平均超过50万美金应该不成问题),这些机构投资者不是白花钱的。有些朋友一提这个问题就喜欢搬出长期资本公司的例子,我个人认为那个模型一点问题也没有,100个投资银行或者对冲基金的人看了那个策略,100人都会同样作,但是像俄罗斯一个国家赖账这样的情况是没有办法估计的。
还有朋友又会搬出巴菲特的例子,巴菲特从来不碰衍生工具,那是因为1,他是买方,对卖方的产品当然不买账了,他的规模和名气保证了他没有短期收益压力和欠款问题;2,他从某种意义上说已经相当于一家银行了,所以风险高于一切。3,他不是大家认为的普通投资者,他其实按照业内定义,完全可以是market maker乐,所以这么大的投资量,他的投资策略必然和一般投资者不一样,这一点他又很像银行了。银行其实追求的就是长期回报,所以银行只要不是自营业务都是很保守的,衍生工具卖给别人,自己一定要hedge掉风险。巴菲特不买,当然就省了hedge的费用了。如果我说大部分银行都能比他(其实他应该是伯克夏公司才对)的长期受益好,你们可能不信,但是银行确是市盈率很低的行业,其中道理和差别大家可以想一下。
累了,不写了,希望够了字数。
版权声明:
作者:admin
链接:https://www.dudumiao.cn/2024/11/28/9946344/
来源:dudumiao – 卡通乐园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