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绝不会有金融危机? —一位热血分析师的自白第四卷(中)
为什么中国绝不会有金融危机?
--------一位热血分析师的自白第四卷(中)
日本的金融战败,背后的主力依然是美国
近期很多经济学家不停的拿日本的案例来吓唬中国人,说看看日本的房地产泡沫破裂之后,经济增速严重下滑,金融机构倒闭,这或许是中国的未来,然后鼓吹尽快放松房地产调控,房价涨到天上才是硬道理。
对于我们的近邻日本,我的研究不可谓不尽力,毕竟这在历史上,经济上,文化上的相互影响是巨大的,就连金融体系一开始建立的时候,的确也是参考日本的经验。但是简单对比两国的道路,我认为是件很肤浅的事情。下面进行一下全面的对比,告诉投资者,中国绝不会步日本90年后的故事。
第一:两国所处的国际环境不同
美国在90年的时候,经济虽说没进入新经济,但是本身从81年脱离滞涨以来还是不错的,依然是全球最强大的资本力量,而为了应对和日本的贸易逆差,其在85年广场协议中成功领军西方国家,逼迫日元大幅升值,从1美元兑250日元,一路升值到1美元兑120日元,升值幅度高达100%,当日元升值,结合日本低利率政策推动房地产泡沫时,其实背后的推手依然是美国等西方联盟,因为这样可以抬高日本的成本,减轻对西方国家出口的压力,同时由于内需畅旺,也可以加强对这些国家产品的需求。
但是日本地产泡沫破裂之后,我们仔细研究下数据,发现日本的内需是垮了,股市崩盘,房价暴跌,房地产公司破产,金融企业倒闭,这些很多经济学家已经渲染过了,我就不多说了,但是,这里有一点一定要注意,日本的外需并没有受冲击,而且还由于成本的降低,反而更有利于外向型企业的竞争力。这里有些数据可以看出,失业率还比较稳定,出口额也还不错,同时日元在一定时间中继续升值的势头。
很多人说日本政府没有货币工具使日本走出通缩,我只能说按照日本的政治体系,想走出通缩是一定可以的,近期的日元大幅贬值已经证明了这点,那么为什么在90-97年无法走出通缩呢?说到底背后是美国的国家利益平衡的结果。90年的美国正准备进入新经济,而日本的内需坍塌,劳动力成本降低,导致出口竞争力依然强大,此时美国是继续在广场协议之后的战略,让美国企业在未来的机遇中优先获利,同时在日本之后,还要顾及东亚其他国家的利益,所以不允许日本进行主动贬值。也因此日本不可能简单大幅注出货币而走出通缩,这种通缩的结果,是国际和国内政治体系博弈的结果,所以即使大幅货币刺激,日元依然稳定,内需终无起色,才有人说日本的流动性陷阱。但是这个陷阱是谁设的呢?
但是现在日元怎么就可以大幅贬值了?这背后的推手依然是美国。现在美国的国家利益则是尽可能在中国崛起的道路上,多分点利润。那么美国如何做到这点?这就需要反复的博弈,谈判,从而达到中美之间的利益平衡。
当前,中日的钓鱼岛之争是东亚地缘政治的核心,中国估计不会再让日本过多的控制中国市场,毕竟日本始终不认错。而中国的民族自豪感是不会容忍让日本过多切入中国核心产业,那么,日本作为千年小弟,由于国内政治,国际环境,看到中国的大腿抱不上,那只能狠狠的抱住美国的大腿。毕竟作为小弟,没大腿抱是不行的。美国此时也希望加强自身的谈判力,带个小弟一起谈,总比单独面对中国要有利得多。老大要给小弟利益,小弟才能忠诚,所以允许日元大幅贬值,很有机会把日本从长期通缩中拯救出来,说到底就是给日本个甜头,老大和小弟一起发财。
但是中国也不傻,未来肯定拉着俄罗斯一起谈,毕竟从经济上,俄罗斯和中国的互补性极强,俄罗斯的资源和军工技术,中国的制造能力,这种合作必然提升两国的综合竞争力。
那么会不会有世界大战?我认为是不会的。因为虽然博弈的力度加大,毕竟全球政治体系的改变,会导致一些既得利益国家的不满(美国),但是这也是客观发展的大势,美国自己心里是很明白这点,只是在这个大趋势背后,尽可能得通过反复谈判博弈,让美国企业多受益,所以在经过一轮激烈博弈之后,中国的崛起带来的大蛋糕,在以中国为主的背景下,大家一定都能分享到,从而带动本国的经济增长。我相信中美在博弈中,顶层精英都会顾及彼此的底线的。
如果让我判断未来的行业对比大格局,中国的金融体系应该不会给西方国家过多的控制空间,毕竟关乎国计民生的核心领域,还是要留给民族资本。但是西方有绝对优势的产业,例如真正的高科技产业,则会加大对中国市场的渗透,而民族资本也有跟随空间,其他产业应该就是百花齐放,都能有不错回报,大家共同发展。现在很多媒体过多渲染国企和民企的对立,我觉得真没必要。国企通过市场化改革后,也有国企的规模和对外谈判优势,民企通过多学习核心技术,自然也有民企的效率优势,大家各自努力发展不也挺好?新加坡有30%的企业是国企,而且发展的也很不错,在东南亚市场中占据很强的份额。
第二,两国的政治体制不一样
日本政府的政党更换,在大国中应该是最不稳定的,两年要换个内阁,换个党派。这样的结果,就使得国家政策过度在乎短期的收益,因为要收买选民,而我们也不要高估日本选民的长期理念,基本上也是谁许诺好,给钱快就把票投给谁,谁对消费者收税,即使长期明显有利的,基本上也马上就离开政治舞台了。这种过度民主化,导致日本在80年代末不敢采取强有力的宏观调控措施,怕打压股价,楼市,从而导致两者的泡沫过度发展,骑虎难下。而这种极低的行政效率,也导致在90年代初,日本不敢进行强有力的改革,突破固有利益的藩篱,让既得利益主动让利,让房地产泡沫和股市实现软着陆。可惜这些改革都没做到。而由于改革过于缓慢,日本错过了内部改革最好的时间,88-93年,任由国内的地产危机进一步扩大化,最后才终于在97年想明白,才真正的开始金融体制改革,俗称日本Big Bang。而97年之后的东南亚货币急剧贬值,又让日本的外需开始承担压力,使得很多金融体制改革面临巨大阻力,所以日本的经济总是难以出现实质性的复苏,这也是为什么说1990-2010年是日本失去的20年的主要原因。
但是中国完全不一样,中国政府的执行效率是全球公认的。08年的刺激政策虽然有很多后遗症,但是确实避免了中国经济的硬着陆。当前聪明人都知道中国内部有强大的固有利益集团,如果在其他体制的国家,可能为了选票不敢触碰这些集团,但在中国则不同,中国顶层领导的改革决心在热血分析师第一卷中已经说的很清楚,而顶层领导具有这样能力来进行改革,当前的群众路线和反腐力度出乎很多投资者的预料,但是符合我们的预期,因为中国政府的自我纠偏能力,在历史上是一直被不停验证的,例如35年的遵义会议,42-43年的整风。正因为有了整风,才导致党内空前团结,为后面的国共内战胜利打下了党内政治上的基础。有理想,有能力,敢拼搏,还有什么样的改革推进不下去?如果能加大金融体系改革力度,那么房地产的泡沫压力就会反侧自消。(这点后面详细说)。
总之,中日的政治体制的不同,导致政府改革力度的不同,直接导致房地产泡沫的结果不同,我认为中国的房价也是可以软着陆的。
第三:两国自身的发展阶段不同
日本到90年时,人均GDP已经和美国相差不多。日本作为后进国家,指望向以前一样大幅向美国出口提升本国生活的路子已经在85年走不通了,而内需由于政治因素,地产过度泡沫化也走不通了,想想看,一个国家的人均GDP已经接近世界最高了,本身就代表空间不大了。所以后面地产泡沫破裂之后陷入丢失的20年,从客观环境上来说,或许也较为正常。但是日本的人均GDP依然是全球最高的国家,而民众的生活状态仿佛也都不错,并没出现像一些人说的人民苦不堪言,除非是借高利贷炒房子的。
中国当前的人均GDP也就6000美元附近,和美国依然有8倍的差距。这种差距是完全可以通过改革,启动内需市场,加强和发展中国家互补互动的方式来弥补,当然饭要一口一口吃,改革也要一步一步走,所以经济也会持续的保持在世界范围内较高的增长速度(7%-7.5%)。我在海外待过较长时间,虽然我们的硬件仿佛和海外发达国家已经差距不大,但是我们不能妄自尊大,因为深入细节,就会发现我们的软件相关差距依然巨大,必须通过改革,往更加市场化和法制化方向发展,城镇化不简单是屯房子赚钱,而是让城镇充分发挥人口聚集效应,分工更加细致,效率更高,让居民通过勤奋努力获得财富,这样人均GDP的增长空间就打开了。能否做到?我觉得有空间,有能力,有梦想,为什么做不到呢?而且按照世界的发展规律,人均GDP应该是趋同的,这点在Romer的宏观经济学上说的很清楚,因为干同样的事情,如果消除壁垒,薪酬自然是趋同的。
经过以上三点,我们可以认为当前中国和日本90年是完全不同的,简单的拿日本金融战败来套中国的国情,这只能是洋八股,所以我每次听到别人说中国会和日本90年后一样,都忍不住想争论几句,经过以上详细对比,相信还是能给予投资者一些历史,数据,理论上的信心。
为什么中国绝不会有金融危机?
讲完美国,东南亚,日本,终于该回到中国了。其实前文也已经多有对比,但是我还是把自己的核心观点说下,同时对投资者质疑中国银行的核心论据进行批驳。
1. 关于经济增长
在《中国如何实现平稳崛起-用数字与改革说话!一位热血分析师的自白第三卷》中已经说得十分清楚,核心内容就是中国可以通过改革,保持消费15%附近的增长,民间投资20%左右的增长,政府投资也稳定在15%的增长,出口在5%-10%,进口则在10%附近,综合而成的GDP增长则在7%-7.5%,这应该是未来10年的整体情况。具体的改革措施还请看这份深度,有图有表有历史有博弈。(注:中国未来改革逻辑框架图在热血分析师第三卷中详解)
2. 关于地方债务
我们曾对地方政府近几年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财政收支表)做了细致的编制分析,并指出地方政府作为一个整体目前收支还是相对平衡的,没有到不可解决的程度。
我们看到地方政府债务率(资产负债率)自2009年的36.8%上升至2012年末为47.6%,绝对水平并不算高。虽然由于资产当中有相当一部分是非经营性资产,若将这部分资产剔除计算,则2012年末地方政府的资产负债率达73.6%,仍处于可控的水平。
其实目前地方债务的风险主要集中在流动性问题,即从国家层面看,政府的举债和偿还能力还远未到极限,当务之急是控制好债务继续膨胀的基础上,先解决流动性问题,然后通过以时间换空间的方法中长期化解存量债务风险。
中央政府已经于8月份开始了全面的地方政府债务审计,预计到10月份会出来初步的审计结果。我们认为中央政府会通过几个方面措施来解决地方债务问题:
首先是严控地方债务总量,中央加杠杆和地方去杠杆,化解部分地方政府过高的债务。中央政府也将更多的上收事权和财权,减少地方政府举债冲动。
其次,通过资产证券化盘活存量,缓解地方债务的流动性问题。信贷和非标类资产证券化可以阳光化的手段解决许多建设周期比较长的基建类项目的流动性问题,
第三,通过财税改革,调整地方财源结构,使得地方债务的循环相对可持续。同时针对存量的不良债务亦可通过资产管理公司剥离重组来化解。
中国目前国家整体的负债率并不高,而且大部分债务都是内债,我们看到政府已开始着手解决债务问题,也已表态能够处理好地方债务风险,接下来我们可拭目以待。
3. 关于房地产
我对未来房价的走势预测:14-16年会有小幅调整,每年5%-10%,但是都比较可控,城市整体调整幅度在20%左右,至于,而从17年开始进入新的上涨周期,但是比较平稳,每年估计在5%-10%的房价上涨。
房地产长效调控机制是大势所趋,未来房地产改革的重点是以市场化代替行政化,积极稳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形成低端有保障、中端有供给、高端有市场的多层次住房供应体系,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就具体方向而言,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土地制度改革
我国特色“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城镇国有土地”的二元结构,流转局限、权属不清,使得农村土地市场一直以来受到抑制,其显性价格和隐性价格差距巨大。伴随新型城镇化不断推进对于土地效率的追求,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有望加快,通过释放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进入市场,增加供应规模,使农地价值回归,推动住房用地供应渠道多元化。
房产税扩围
房产税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房产所有人的持有成本,可以避免业主控制或低效利用其房产,鼓励不动产的流动,从而使得房地产各要素达到优化配置,推动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从长效调控大趋势来看,未来房产税开征将更多着眼调节分配、盘活存量,扩围方向仍将以增量、非首次置业为主。
融资渠道阳光化
由于监管机构对于向开发商发放的贷款的严格控制,开发商们转而求助于中国的影子银行系统——包括非法的地下钱庄,及以信托公司为代表的合法非银行金融机构。为降低房地产泡沫风险、控制影子银行规模,目前政策已导向房地产企业融资渠道阳光化,包括有条件放开上市房企再融资,支持房地产基金的发展,积极推进REITs、MBS等形式的房地产资产证券化等金融工具。
经营模式转变:
今年3月发布的国务院17号文指出,对存在闲置土地和炒地、捂盘惜售、哄抬房价等违法违规行为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将禁止参加土地竞买,不得对其发放新开发项目贷款,暂停上市、再融资或重大资产重组,禁止其通过信托计划融资。房地产企业原有的囤地升值卖房子的模式已走不通,需要进一步发挥自己的专业实力。在此背景下,房地产企业分行日趋明显,具备高周转能力、土地布局合理、资金成本低廉、管理水平卓越的公司将能更好地抵御市场风险,适应市场变化,从而获得持续稳健的发展。
4. 关于金融改革
金融的增长根源及所需改革
根据以上论述未来GDP保持在7%左右增速,相信货币供应量M2在中长期也将在10%左右的水平增长(3%的CPI是可以容忍的)。目前推进的金融改革,包括利率市场化、鼓励直接融资和资本市场的改革,最终落脚点都是放在激活存量货币,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货币量的稳定增长保证了金融业亦能在风险可控前提下实现增长,随着存量货币激活,预计未来几年M2增速将平稳下行,最终逐步回落至10%左右的水平。而改革提高货币周转速度,激发企业活力后,M1增速将开始反弹,未来将逐渐回升至13%以上的水平。(按照《M1定买卖》,股市的长期底部已经出现)
版权声明:
作者:admin
链接:https://www.dudumiao.cn/2024/10/30/weishenmezhongguojuebuhuiyoujinrongweijiyiweirexiefenxishidezibaidisijuanzhong/
来源:dudumiao – 卡通乐园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共有 0 条评论